火炬松、湿地松梢枯病初步研究
DOI:
CSTR:
作者:
作者单位:

作者简介:

通讯作者:

中图分类号:

基金项目:


Author:
Affiliation:

Fund Project:

  • 摘要
  • |
  • 图/表
  • |
  • 访问统计
  • |
  • 参考文献
  • |
  • 相似文献
  • |
  • 引证文献
  • |
  • 资源附件
  • |
  • 文章评论
    摘要:

    1981年以来,在湖北部分地区相继发生了火炬松、湿地松梢枯病。主要分布在太子山林场管理局、京山、咸宁、崇阳、鄂州、阳新、红安、襄樊等县市。病害发生而积占各地火炬松和湿地松面积的20-50%,发病株率28. 6-100%,病梢率7. 7-96. 0%。轻病林分林木生长势下降,重病林分林木成片死亡或濒于死亡。乃我省发展国外松生产的主要障碍。病害症状表现主要有梢枯、溃疡、枯针等三种类型。梢枯为其典型症状。经多次采集病梢,反复镜检、分离培养和接种试验,证实在我省导致火炬松和湿地松梢枯病的病原菌与有关文献报道的 DiplodiaPinea(Desm.)Kickx 类似。病原菌以菌丝或分生孢子器和分生孢子在病梢和病针上越冬。次年4月中、下旬分生孢子大量散发,借风雨传播进行初次侵染。病害发生与降雨量成正比关系,在林木生长抽梢期的4-9月,降雨多的年份病害发生较重,在降雨少的年份,病害发生较轻。在石灰岩、流纹岩、片麻岩发育成的土壤上生长的林分发病较第四纪粘土上的林分重。火炬松发病普遍较湿地松重。

    Abstract:

    参考文献
    相似文献
    引证文献
引用本文

别润之,杨么明,徐世明,梅诗平.火炬松、湿地松梢枯病初步研究[J].湖北林业科技,1986,(2):

复制
分享
文章指标
  • 点击次数:
  • 下载次数:
  • HTML阅读次数:
  • 引用次数:
历史
  • 收稿日期:
  • 最后修改日期:
  • 录用日期:
  • 在线发布日期:
  • 出版日期:
文章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