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2).
摘要:近十年来,我省平原林业迅速发展,与森林资源日趋萎缩的某些山区林业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平原造林的实践,使人们耳目一新,也引起了越来越多的人们对它的关注。因此,平原造林正处于一个良好的大气候。为进一步推动我省平原林业的健康发展,笔者回顾了我省平原林业所走过的道路,对平原造林兴起和发展的主、客观原因作了分析,并就今后平原林业发展有关问题进行了探讨。管见如有偏颇,欢迎共商一是。
1990(2).
摘要:猕猴桃的冬季耐寒性,意大利北部一次冬季冻害后的调查《New Zealand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Agriculture(1987) 15(4) 》在1985年元月一次严重的冬寒(气温降至-23℃)后,对意大利北部的25个果园的猕猴桃(Actinidia deliciasa var deliciosa)的开花量进行了调查以评估其抗寒性。其中海欧特(Hayward)雌株的结果枝比例在-11℃开始降低;大约在-18℃时次年春天结果枝很少抽生。随着气温的降低,从冬芽基轴分生组织分化的营养枝的比例增加。马塔瓦(Matua)的
1990(2):1-3.
摘要:国内外已有多种植物获得 G-显带的成功。但是,从已发表的资料来看,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Lanb.)HooK.)染色体 G-显带的研究仅有1986年夏晓敏等的一篇报道,并且与玉米、大麦等植物染色体显出的密切邻近的、多重的 G-带带纹比较,相差很大。我们利用 ASG 法同时获得了杉木 G-显带两个地理种源的有丝分裂早中期以及一个地理种源的中期染色体,并进行了 G-显带技术和 G-带特点的分析。
1990(2):4-9,47.
摘要:本文系统地介绍了笔者1986年提出的关于林木改良存在着个体改良与群体改良两种理论体系的见解,林木改良由个体改良转变为群体改良的原因,林木群体改良的理论基础、策略和方法。此外,笔者用群体改良的理论对我国杉木改良的历史进行了分析后认为,我国杉木改良进入了一个新的无性系选择阶段,并提出了分两步迅速实现杉木良种化的方案。
1990(2):10-16.
摘要:油茶是我国特有和主要的食用油料树种之一,栽培区遍及秦岭、淮河以南15个省(区),面积达6000万亩。但由于大部分油茶树生长在丘陵山坡,立地条件较差,加之经营管理粗放,产量很低,经济效益不高,严重影响了油茶生产的发展。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如开展优良品种和类型的选育,丰产技术的研究和应用等,使油茶生产水平有很大提高。但
1990(2):17-21.
摘要:本文调查了罗田板栗主要品种雌雄花序形成状况,雌花序着生部位、不同品种雄花序长度及其上的花簇数,观察了开花和落果物候期及其结果习性。发现:罗田板栗一些栽培品种雌雄花开放时间主要集中在5月下旬至6月上旬,并且存在雌花较雄花早开1-2天的现象;落果主要发生在7月上、中旬以前的一段时间,7月中旬以后落果较轻;板栗雌花不经授粉受精,同异花授粉或自花授粉一样可以“座果”,但所结果球全为空苞。
1990(2):22-25.
摘要:绞股蓝(Gynostemma pcntaphyllum Makino),系多年攀援性草本植物。生态适应性较强,一般多散生或小面积集于山沟谷地的林下阴湿地带。近年来,经分析测定发现它含有与人参相同和相似的成分,并具有与人参相近的生理及药理作用。因此,人们都相继对其开
1990(2):25-30.
摘要:本文采用 HUDA 时间二次多元回归分析法对鄂西山区三个不同油桐栽培区内的典型县来凤、巴东和郧西按历年逐月平均气温、降水和日照百分率分别与该县历年桐籽总产量建立回归方程,通过逐月求导,可了解三要素在三个地区油桐整个生长发育期共14个月(生物时段)的产量贡献大小,找出了对油桐产量构成影响最大的几个关键物候期,选出产量预报因子,评价气候条件优劣。
1990(2):30-34.
摘要:1988年初,省白沙洲贮木场与香港生货柜公司鉴订了一个生产Ⅱ类规格为28×1220×2440毫米脲醛胶合板供货合同。求购方要求产品为国家标准脲醛胶合板,性能要求:耐水,表板颜色较均匀,背板稍次,且均为柳桉木;除表背板外,芯板可使杂木,并保证足够的强度,产品厚度公差允许±1. 00m/m,长度公差允许±8m/m,宽度公差±6m/m。
1990(2):39-41.
摘要:为开发采脂资源,发展松香生产,探讨湿地松人工龄林采脂效益是当务之急。我们于1989年4月上旬至9月上旬在当阳市郭家场林场进行了湿地松人工林采脂试验,取得初步成效。现将采脂实验情况初报如下。
1990(2):42-44.
摘要:在佐冶亚州美国林务局林业委员会的种子园中对156株自由授粉的火矩松子代用梭状柱锈菌(Cronartium quercuum f.sp.fusiforme)接种。9个月后,156个家系的现瘤率范围为2-97%。以0. 70发病比值为指标划分敏感与抗病家系,统计学检验结果表明,感病家系的现瘤率较其他116个家系显著为高。0. 70发病比值较对抗病及敏感家系的卡方独立性杆验更为保守。为确定抗性反应的相对频率,对抗病及敏感家系对侵染的反应进行了比较。发现许多抗病家系不出现茎部症状,这是抗病反应的最普通的表现。抗病的2318,10-5及42R 的第三子代有50%以上的个体具有这种反应。针叶斑点是侵染的早期症状,但在第3及6个月时具有针叶斑点苗木的频率与9个月时产生锈瘤的频率不相关。一些第三子代在接种后的3,6,9个月仅出现茎部斑点而不形成肿瘤作为一种抗性反应。某些抗病家系在6个月时呈现茎部斑点,但在9个月时便不复存在。试验还测定了90个家系中出现短、中、长三类肿瘤的比例,分别为10,29,及62%,家系之间肿瘤的长度差异显著。某些抗病家系苗的肿瘤较敏感家系的长,而某些抗病家系子代的短型瘤为平均值的两倍。
1990(2):45-46.
摘要:我县从1983年3月开始,连续四年对我县的大面积低山丘陵进行人工飞播造林,四年累计飞播造林23. 77万余亩。我县飞播造林采用混播方式,主要树种为马尾松与刺槐混播,马尾松与川柏混播,其比例为8∶2。飞播造林的成效怎样?究竟影响飞播造林成效的因子是什么?笔者近几年对我县的四大飞播造林区的飞播幼苗进行了成效调查,通过调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