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6).
摘要:“咫尺黄杨树,婆娑树千重。叶深圃翡翠,根古距虬龙。岁历风霜久,时沾雨露浓。”这是湖北省保康县后坪镇前坪村六组魏家老屋两棵大叶黄扬古树的真实写照。大叶黄杨又名冬青卫矛,常绿,小枝绿色,略为四棱形,叶革质而具光泽,椭圆形至倒卵形,缘有钝齿,两面无毛。花绿白色,5~12朵成聚伞花序,腋生枝条顶部。蒴果扁球形,淡粉红色,熟时4瓣裂,假种皮橘红色。花期5月,果期10月。该树种属卫矛科卫矛属植物,多灌木和小乔木,但这两棵大叶黄杨却是参天大树,其中1株树高15m,胸径80cm,平均冠幅21m。另1株树高12m,胸径68cm,平均冠幅20m,这让省内外专家难以置信…
2006(6).
摘要:鹅掌揪的两个群体遗传结构的初步研究…………………………………………………陈红林曹健丁小飞等(1.1)日本落叶松自由授粉家系子代测定林研究……………………………………………………侯义梅李时元杨年友(1.4)台湾桤木半同胞授粉子代苗期性状变异的研究………………………………………………文卫华吴际友程勇(1.8)高羊茅草坪不同播种量对比试验研究………………………………………………………周桂珍周席华解丽珍(1.11)低山丘陵岗地齿叶山杨引种研究…………………………………………………………高登梅高本旺黄成名等(1.14)鄂西南山地茶…
2006(6):1-4.
摘要:采用坡面径流场和三角形-梯形复合测流堰方法,观测了芦花冲小流域多功能防护林林地的径流、泥沙及土壤物理性质变化.结果表明:多功能防护林体系的水土保持效果明显,不同造林模式林地同对照比较,坡面径流量减少17.75%~77.41%,泥沙流失量减少55.24%~89.83%,土壤容重减少3.00%~30.30%,土壤总孔隙度增加12.67%~75.55%.应用世行多功能防护林造林模式营造林3~4 a后,林地的水土流失可以得到基本控制.
2006(6):4-4.
摘要:为确保全县退耕还林后期管理现场会取得实效,切实服务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近日,由县政府办牵头,对全县退耕还林春季管理工作进行了全面检查督办,并对各乡镇工作进度情况在全县党政阿上进行了通报。这是秭归县在加强退耕还林后期管理,服务新农村建设中推出的又一新举措。
2006(6):5-9.
摘要:宜昌市夷陵区2001年开始实施退耕还林工程,5 a来,通过对全区退耕还林造林模式的研究与运用,筛选出了符合夷陵区实际的、先进适用的5个造林模式.调查结果表明:3 a后造林面积保存率达100%,造林株数保存率达80%以上,生长状况优良.
2006(6):9-9.
摘要:细菌性根癌病是我国北方园林花卉苗木上最容易发生的根部病害之一,多发生于土壤偏碱地区。该病除危害樱花外,还能危害榆、月季等蔷薇科植物,以及银杏、石竹等室内外花木,其寄主涵盖60科300余种植物。
2006(6):18-21.
摘要:根据绿菇的生物学及生态学特性,本研究采取一系列的林间管理措施进行对比试验.结果表明:清除林下杂灌草、疏伐/间伐、林地覆草、人工开沟、林间施肥等林间管理措施均可以显著增加绿菇的自然产量,包括自然出菇数及个体均重.各种处理中,个体数均增加60.0%以上,而个体均重的增加以施肥处理效果最佳,达到24.1%.文章最后还对野生绿菇的增产提出其它的管理建议.
2006(6):22-24.
摘要:笔者利用RS和GPS技术,通过Landsat卫星遥感影像资料(2000年)和GPS定点数据进行卫片的解析和校正.结果表明:湖北沉湖湿地自然保护区芦苇面积为269.64 hm2,占整个保护区面积的10.5%,笔者就沉湖湿地自然保护区芦苇形成原因和芦苇湿地与水禽的关系进行了讨论.
2006(6):24-24.
摘要:笔者近日从湖北后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了解到,华中师范大学野生动物调查组日前在该保护区百溪河一带发现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细痣疣螈。
2006(6):25-28.
摘要:本试验以恩施天池山野生三叶木通为试材,研究了不同季节、不同基质、不同生长调节剂处理三叶木通嫩枝、硬枝扦插生根的情况.结果如下:三叶木通在3月下旬、6月中旬、10月中旬均能扦插生根,其中以3月下旬扦插生根效果最好.半木质化穗条优于完全木质化穗条.插条选用1 a生,粗度>0.5 cm,长度7.0~10.0 cm半木质化的插穗枝条为宜;扦插基质以河沙为最好;采用浸泡法时,用浓度为50 mg/L的NAA浸泡2 h生根效果最好;三叶木通枝条扦插属于综合型生根类型.
2006(6):29-31.
摘要:通过选择,引进了杨树NL-80351优良无性系,分别在应城市、大悟县、孝南区等地育苗试验和造林试验,以原有本地主栽品种I-69无性系作对照,经过连续6 a的生长表现测定和统计分析表明:NL-80351 4 a生林分年平均高生长4.0 m以上,年平均径生长4 cm以上,而作对照的I-69 4 a生林分年平均高生长2.6 m,年平均径生长3 cm左右.NL-80351干形园满通直、尖削度小、分枝角度小、冠幅窄、抗性强,未发现发生病虫危害,一般经营措施下林木生长旺盛,已成为孝感市主栽品种.
2006(6):31-31.
摘要:冬季正是害虫、病菌的休眠期.此时病虫比较集中,是防治病虫的最好时机,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具体方法如下: (1)清洁果园.有些害虫的卵、幼虫、蛹及病菌的孢子和菌丝体能在枯枝落叶中安全越冬,如螨类、介壳虫类、卷叶蛾类、炭疽病、黑星病、溃疡病等.因此,冬季彻底清园,清除枯枝落叶,拾净落果,铲除杂草,集中烧毁或深埋,是减少虫源、病源的较好措施.
2006(6):32-34.
摘要:为了解决高羊茅冷季型草种在武汉安全越夏的问题,进行了高羊茅草坪不同修剪高度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养护修剪对草坪质量影响十分明显,修剪高度以5~9 cm为佳,入冬及越夏前宜高剪(9 cm),其它季节宜矮剪(5 cm).
2006(6):34-34.
摘要:木瓜属蔷薇科木瓜属木瓜种,落叶小乔木.郧县把发展木瓜作为兴农富县强林的支柱产业,结合退耕还林工程大面积栽植,现有栽培面积达6 666.7 hm2.郧县林科所(郧县木瓜研究所)采取高位嫁接方法进行大面积改造,从而达到早实、丰产、优质的目的.木瓜高位嫁接后如何搞好管理是直接关系到植株成活和生长发育的关键,也关系到农户的直接收益.因此,郧县林科所通过近几年的生产实践,总结出主要管理措施如下:
2006(6):35-37.
摘要:笔者坚持以人为本、生态效益优先的设计理念,重视自然、意境的营造,对武汉虹顶家园(Ⅱ期)进行了景观规划设计,供同行参考.
2006(6):38-41.
摘要:笔者就半夏的生态环境条件、繁殖特性、生育期、营养特性、干物质和有效成分的积累、器官的生长特点及生长相关性、产量构成因素等方面的研究情况作简要综述,并对半夏的生产、繁育以及SOP的制定等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为制定半夏SOP和实施半夏规范化生产提供参考.
2006(6):42-45.
摘要:近年来我国大叶黄杨病害发生日趋严重,导致其观赏性降低,这对大叶黄杨在园林绿化和造景中的应用极为不利.笔者在分析我国大叶黄杨病害研究现状的基础上,从大叶黄杨的栽培、林分结构设计、园林管理和病害控制等方面提出合理的建议,为发挥和扩大该树种在园林绿化中的作用提供科学依据.
2006(6):46-48.
摘要:笔者对星斗山保护区内的水杉母树资源进行了调查,探明了保护区内水杉母树的资源量、分布规律及濒危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保护措施.
2006(6):48-48.
摘要:“咫尺黄杨树,婆娑树千重。叶深圃翡翠.根古距虬龙。岁历风霜久.时沾雨露浓。”这是湖北省保康县后坪镇前坪村六组魏家老屋两棵大叶黄扬古树的真实写照。
2006(6):49-52.
摘要:以1999年森林资源二类清查及2005年森林资源监测结果为基础,分析了兴山县天保工程实施以来的森林资源特点及其变化,并提出了进一步加强天保工程建设的实施对策.
2006(6):53-55.
摘要:改革集体林权制度是解放林业生产力,增强林业活力的重要措施;是调整林业生产关系,进一步明晰林业产权,落实林业经营权,确保农民处置权的有效途径.通过改革集体林权制度,能充分调动各社会主体投资发展林业积极性,是我国林业发展的必经之路.
2006(6):56-59.
摘要:在分析城市土地利用规划与城市规划的现有理论基础上,论述了景观生态学原理在城市规划方面的应用原理和应用方法.景观生态学理论的运用对指导城市土地利用规划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006(6):60-62.
摘要:大树移栽在城市园林建设中起着十分重要的骨干作用.但如果计划不周,技术措施不到位,也会带来一些弊端或是造成大树资源的浪费.笔者就城市园林建设中大树的概念、大树的采集途径及大树移栽注意事项进行了初步探讨,以供同行参考.
2006(6):63-65.
摘要:分析了长湖湿地对当地社会的积极作用,以及主要的现实问题,根据实际情况,提出了促进湿地保护与社会协调发展的多项建议和设想,为促进荆州市湿地保护与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2006(6):66-67.
摘要:神农架林区地处湖北省、重庆市交界处,是长江和其最大支流汉水的分水岭,周边和房县、兴山县、巴东县、竹山县、重庆市的巫山县接壤.神农架是东部丘陵和西部高原过渡的区域,属大巴山脉东延形成的亚高山地貌.神农架地区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是为数不多的我国乃至世界生物多样性关键地区之一.神农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森林与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联合国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成员.在这里,金丝猴等珍稀动物是保护旗舰种.神农架冷杉林是金丝猴的主要栖息地.
2006(6):68-69.
摘要:大球盖菇Stropharia rugosoannulata Farlow又名皱环球盖菇、酒红球盖菇、裴氏假黑伞、皱环沿丝伞、牛粪菌等,是国际菇类交易市场上的十大食用菌之一,也是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向发展中国家推荐栽培的蕈菌之一.大球盖菇肉质细嫩,营养丰富,栽培方法简单,对原料要求不严,抗逆、抗杂能力强,管理粗放,用稻草、麦秸生料栽培容易成功,产量也较高.而柑橘则是我国华中、华东和华南等地广泛栽培的多年生常绿灌木型果树.大球盖菇在柑橘园内栽培,既可充分利用柑橘繁茂枝叶为其遮荫,又能使柑橘在光合作用过程中产生的氧气和菌丝代谢产生的二氧化碳互相供给对方利用,达到互惠互利.同时柑橘园内形成的小气候环境在高温季节还有一定的降温保湿作用,有利于大球盖菇菌丝和子实体生长;而栽培过大球盖菇的培养料则可以就地施于柑橘园用作有机肥料,有利于增加柑橘产量,是一举数得的好事,符合农业立体种植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