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佳伟() 张 维() 刘学全() 李细牛() 张 琳() 郑兰英()
2021(1):1-5.
摘要:结合鄂西北石漠化区困难立地造林需求,以保水剂、覆膜处理后的侧柏苗木为研究对象,在鄂西北山地营造侧柏幼 林,研究分析保水剂、覆膜处理对石漠化山地造林成效的影响o 结果表明:保水剂、覆膜处理后侧柏幼树地径生长差异达显著 水平(p<0. 05) 、高生长差异达极显著水平(p<0. 01);保水剂、覆膜处理后的 3 a生侧柏幼树地径主要集中于 14~22mm,平 均地径为 17. 32mm,较对照样地高出 5. 93%;幼树高度主要集中于 70~130cm,平均高度为 105. 17cm,较对照样地高出 55. 62%;造林成活率达 94. 5%,较对照样地高 39. 4个百分点,保存率达 91. 9%,较对照样地高 42. 3个百分点;保水剂、覆 膜处理后侧柏苗木造林可一次成林,同时降低造林成本约 16. 86%。
2021(1):6-9.
摘要:红豆树是中国特有物种,多混生于阔叶林中,被世界 自 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列为近危物种,为 国家"级保护野生植物 。采用样地法对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杨林桥镇杨林桥小学旁红豆树种群年龄结构、空间分布格局 进行了调查 。种群年龄结构、种群特定时间生命表和存活曲线研究结果均表明红豆树种群呈稳定型特征;空间分布指数 法、负 二项参数(k)法检验结果表明红豆树种群分布呈集群分布 。对红豆树野生种群的保护提出了建议。
麻泽虎() 吴际友() 程 勇() 魏志恒() 张 珉() 陈明皋() 李华军() 黄小飞() 吕 勇() 吴其军()
2021(1):10-12.
摘要:对 1a 生乌柏苗木开展了 GGR6促根处理及苗木培育密度试验 。结果表明:GGR6处理能显著增加 1a 生苗木 I 级侧根的数量,形成乌柏富根苗;随着单位面积苗木株数的增加,苗木的苗高生长增加但地径生长减小 。根据试验结果并 结合生产实践,乌柏合适的育苗密度为 40株 ● m- 2 ; 因此,适宜的 GGR6处理浓度和适当的育苗密度是培育优质乌柏苗的 关键。
杜洋文( , , ) 程军勇( , , ) 周席华() 邓先珍( , , ) 刘 侃()
2021(1):13-17.
摘要:以薄壳山核桃实生苗为砧木,在 8月份通过采用方块芽接法,研究砧木留存复叶数量、砧木遮阴度、砧木浇水时 间、穗条不同部位芽、砧木不同粗度和气温对嫁接成活率的影响 。结果表明:砧木以留存 4 片和 2 片复叶嫁接成活率较高, 分别为 91. 11%和 75. 00%;砧木 20%~40%和 40%~70%遮阴度嫁接成活率较高,分别为 73. 89%和 65. 28%;砧木嫁接 前 1 d浇水和嫁接前当天浇水嫁接成活率较高,分别为 78. 19%和 53. 68%;采用穗条中部芽和底部芽嫁接成活率较高,分 别为 95. 55%和 88. 89%;砧木粗度为 3. 0~4. 9 cm和 2. 0~2. 9 cm嫁接成活率较高,分别为 74. 00%和 66. 62%;气温为 32~34℃时嫁接成活率较高为 78. 89% 。 因此,选择适宜的砧木和接穗能显著提高嫁接成活率。
刘小宇() 张 锐() 安林辉() 吴云涛() 梁 杰() 徐海超() 何博轩()
2021(1):18-21.
摘要:为研究不同柏木家系子代在湖北低山丘陵地区生长量及适应性情况 。在湖北省太子山林场管理局仙女林场对 28个柏木家系子代 3 a生幼林生长量进行调查分析 。结果表明:3a生柏木家系子代间胸径生长量差异不显著,树高、冠幅 差异极显著;金 2、叶 2、叶 4、忠石 01、梓 1为优良家系,其中金 2、叶 2为最优家系。
盛卫星() 许在恩() 王 相() 周 冠() 刘金土() 王成龙()
2021(1):22-24.
摘要:采用多花黄精根茎繁殖苗在油茶林下开展不同栽培模式种植效果比较 。结果表明:在容器、大田和油茶林下三 种栽培模式下,多花黄精平均株高和平均地径大小为:容器>大田>林下,且容器栽培显著高于大田和油茶林下栽培,平均 块茎鲜重大小为:容器>林下>大田,容器和油茶林下显著高于大田栽培 。 三种栽培模式对多花黄精地下块茎多糖、黄酮 和薯羰皂苷元等活性成分含量大小均为:林下>大田>容器,且林下栽培显著高于大田和容器栽培 。 三种不同油茶密度对 多花黄精地径、株高和根茎鲜重影响均为:D1>D2>D3,其中平均株高 D1显著高于 D2和 D3, D1根茎鲜重显著高于 D3。 不同坡位对多花黄精生长有一定影响,株高下坡位>上坡位>中坡位。
聂超仁( , ) 贾锦山() 张 兵() 徐建刚() 况红玲() 王青华() 吕英民()
2021(1):25-28.
摘要:樱花是重要的早春观花树木,在城市园林绿化和美丽乡村建设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本研究以武汉市中心 城区的园林绿地为调查范围,对武汉市的 46个不同类型的绿地,运用实地调查和查阅文献的方法,对武汉市的樱花品种资 源数量、分布、类型、来源进行调查。 结果表明,武汉市有樱花品种资源 89个,按照花期早晚进行分类:早樱品种 29个 , 阳 春樱品种 31个,晚春樱品种 31个,一年多次开花品种 2个;按照花色分类红色系品种 31个 , 白色系品种 41个,紫色系品种 13个,粉色系品种 6个,黄色系品种 1个,绿色系品种 1个,发现新优品种 15个,筛选出 20个品种进行搭配应用可以实现 70d 内次第开花,能够延长樱花樱花园或者樱花景区的的整体观赏期。
董 梅() 曹 健() 蒋祥娥() 蔡 桁() 陈红林() 汪建亚() 宋开秀() 管兰华() 河村嘉一郎() 河野耕藏()
2021(1):29-32.
摘要:湖北省在JICA项 目 的资助下开启了鹅掌楸属研究工作,经过近20年研究,主要工作总结如下:①对湖北省鹅掌 楸的天然分布进行了调查和遗传多样性研究;②开展了优树选择和种质资源保存工作;③开展了鹅掌楸属种间杂交育种、 子代测定和无性系测定工作,掌握了杂交的基本规律,选出了优良杂交组合和优良单株,并进行了优良无性系的材质测定 ; ④营建了亚美马褂木优良无性系采穗圃;⑤开展了亚美马褂木优良无性系的扦插、嫁接和组织培养工作;⑥进行了成果鉴 定和转化工作;⑦制定了下一步工作计划。
2021(1):33-38.
摘要:运用区域松材线虫入侵受害松林空间地理基础数据,基于 ARCGIS软件平台空间分析工具,对松材线虫病侵染源 数据库采用最近邻指数、标准差椭圆、核密度分析方法,定量和模拟地反映松材线虫病在空间的扩散情况,揭示松材线虫病 侵染源空间分布格局、空间传播模式、传播方向的时空转移及其分异规律、及其影响因素,有助于松材线虫病防控措施提供 科学依据o 结果表明:①研究区域松材线虫侵染源数量和程度分布有较明显差异,且散布分布,存在一定数量侵染源,具有 扩散的趋势o ②侵染源最近邻指数,受害松林空间分布格局为聚集分布,松材线虫病 自然传播下以侵染源点中心向周围呈 放射状蔓延o ③标准差椭圆定量分析表明该区侵染源传播方向为东南方向西北方向扩散,呈现面状扩散模式,较为分散区 域侵染源表现为受人为活动传播影响较大o ④侵染源核密度分析结果表明松林受害主要呈现点聚集分布,类似于热力点,具 有小班内部中心扩散和向外围小班扩散特征,放射状蔓延模式,与最近邻分析松材线虫病发生特征为集聚分布表现一致o 该 区域松材线虫病危害程度轻微,可防可控,可在空间格局上阻挡疫点,减少侵染源,并控制人为活动造成传播直至根除。
2021(1):39-41.
摘要:通过田间施肥措施,观察核桃叶片指标(长度、宽度、厚度、重量)的变化情况与黑斑病病害侵染情况,分析其关联 程度。 结果显示,施肥后叶片长度增量和病害侵染率变量呈显著性正相关,叶片宽度增量和病害侵染率变量呈极显著性正 相关,叶片厚度和重量变化与病害侵染均不相关。 在田间防控核桃黑斑病过程中,施肥可以引起叶片变大,可抵抗病害侵 染,延缓侵染程度。
何 华() 王 平( , ) 谢广林( , )
2021(1):42-45.
摘要:首次报道了采 自 四川鞍子河 自然保护区的天牛科昆虫 3亚科 14属 14种,并初步分析了该区天牛科昆虫区系组 成的特点 。结果表明:鞍子河 自然保护区天牛科的种类组成以东洋-古北界共有成份为主,东洋种次之,反映出该区位于东 洋区与古北区的过渡带上,并且有靠近东洋区的趋势。
罗 西() 艾训儒( , ) 姚 兰( , ) 朱 江( , ) 陈绍林() 洪建锋()
2021(1):46-51.
摘要:为 了解自然保护区管理状况 , 提升保护区管理水平和实现保护区管理目标 , 以《湖北星斗山 国家级 自 然保护区总 体规划(2013~2022年)》及其实施情况为研究对象 , 基于《 自然保护区管理评估规范》(HJ913-2017)对星斗山保护区管理状 况进行评分 , 结果表明:(1)保护区规划内容包括保护管理工程、科研监测工程、公众教育工程、基础设施工程和可持续发展 工程共计 184项指标 , 完成率达53. 79%;(2)保护区管理机构已健全 , 人员的编制总体上已落实;(3)保护区项 目 资金投入 比例达43. 48% , 其中 , 中央投资占总投资的 48. 73% , 地方配套占 51. 27% , 单位未能 自筹经费进行项目建设;(4)保护区总 得分为 75. 5分 , 评估等级为“ 良”, 其中保护区管理基础得分相对较高 , 管理保障得分相对较低 。说明星斗山 国家级 自 然保 护区总体的管理水平处于良好的状态。
2021(1):52-55.
摘要:环城景观林带作为武汉环城森林生态工程的主要成果,是武汉市城市森林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样地 调查方法,分析了武汉市环城林带主要林分的生物多样性,结果表明林带树种较少,乔木多样性非常单一,林下灌木、草本 生物多样性单一,有些样地无任何草本植物,武汉市环城林带生物多样性水平总体较低 。建议对现有林分应开展林分质量 改造,促进林下灌草层的生长,提高林带生物多样性。
2021(1):56-58.
摘要:采用抚育间伐处理对 17a生中龄杉木人工林进行试验,研究抚育间伐处理措施对其平均胸径、平均树高、平均蓄 积量的影响。 试验结果显示:5a后采用间伐处理的平均胸径、平均树高比对照分别增加了 21. 47%和 21. 66%;经 t检验分 析,平均胸径t = 8. 38>t0. 013. 707,平均树高t = 5. 49>t0. 013. 707蓄积量t = 13. 93>t0. 013. 707,均达到极显著差异。 由此可 见,对中龄杉木人工纯林采用抚育间伐技术措施,能有效地促进胸径和树高的生长,对进一步提高单位面积的林分质量和 经济效益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董晓宇() 张俊佩() 王华明() 王利民() 张和臣() 符真珠() 蒋 卉() 王慧娟()
2021(1):59-62.
摘要:通过对《国家储备林树种目录》中的树种进行适应性分析,筛选出了 33种适合河南生长的树木,根据其适合生境 和主要用途进行了分类,并依据此分类对不同树种的选择和发展前景进行了探讨,以期为致力于发展国家储备林的地方政 府和公司农户提供参考依据。
2021(1):63-67.
摘要:简要概述了湖北省 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现状,分析了湖北省 自然保护区在法律法规体系建设、管理机构设置、人 员编制,与其他保护地交叉重叠、范围边界和总体规划、土地权属等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当前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 的 自然保护地体系改革背景,对湖北省 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提出了对策建议。
2021(1):68-70.
摘要:本文介绍了藏龙岛国家湿地公园的位置、面积、功能分区及湿地生物多样性等基本情况,分析湿地公园的建设条 件与特色,研究了湿地公园建设对周边社区的影响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相应的保护对策措施。
2021(1):71-75.
摘要:国家公园作为国民游憩与教育的生态场所,可以满足人民深度旅游需要 。 以神农架国家公园为例,从内容、手段 和形式三方面分析国家公园科普需求,依据体验、知识、技能、价值观和管理的科普解说 目标,依据大众传播系统的要素构 建了由解说供给、解说内容、解说媒介和解说受众四个子系统构成的国家公园科普解说系统,并设计了科普解说系统运作 模型,实现科普解说系统最优化。
2021(1):76-79.
摘要:通过阐述国家森林城市档案的形成基础,建档的基本原则,依据建档的内容及方法, 以湖北省巴东县为例,结合 巴东县创建国家森林城市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档案整理应注意事项、改进措施和 具有巴东特色的建议,以期能为其他县市的国家森林城市建设提供参考与借鉴。
徐丽君( , ) 高 霜( , ) 陈 程() 戴 琼() 王列坤() 龚倩颖( , ) 刘清平()
2021(1):80-82.
摘要:随着我国现代化进入到后工业化时代,竹产业总体形势不容乐观,基于 目前竹材培育、加工、市场等总体走下坡 路的情况,竹笋培育和加工成为竹产业发展的新选择 。在对咸宁市竹笋产业发展详细调研考察的基础上,分析和探讨了制 约竹笋产业发展的不利因素,针对性的提出了推进咸宁市竹笋生产加工的对策建议。
2021(1):83-86.
摘要:罗汉松是上好的造型树种 , 并深受人们的喜爱 。培育造型罗汉松是进一步提升罗汉松价值并推动其产业发展的 根本保证 。本文研究认为造型罗汉松培育的重要技术环节包括品种选择与改良、快速繁殖、造型设计与塑形等 , 其关键技 术措施主要有“蟠扎蓄枝”造型技法、枝干 V型锯口弯曲法等。
2021(1):87-88.
摘要:为解决生活垃圾的资源化利用,对垃圾污水和垃圾固化物进行了生态净化处理,并将生态净化产物在生产中进 行推广应用,垃圾固化物经过处理后制成的复合农家肥,可用于苗圃地和生态林、用材林养护。
2021(1):89-90.
摘要:宜昌三峡大老岭保护区办公室发现灰腹绿蛇,该发现丰富了灰腹绿蛇的分布地,进一步证明湖北地区有繁殖种群。